11月13日下午,天津二中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许绍田副院长通报该院健全完善“多元解纷直通车”机制的有关情况,立案庭庭长姚增途发布典型案例。天津广播电视台、津云、今晚报等媒体记者参加。
一、主要做法
一是推进“诉前调解与速裁审判”全面
深度融合,夯实多元解纷坚实基础
二中院持续强化诉讼和非诉讼相衔接的多元解纷机制建设,释放分调裁审、繁简分流工作效能,积极探索创新审判模式。2023年,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关于诉前调解与速裁审判融合衔接的工作规程》,建立诉调对接办案机制。2024年,全面加强诉前调解与速裁审判深度融合衔接,成立诉调对接办案团队,标准化、流程式办理诉前调解和速裁审判,实现案件分流、调解、快审、速裁有机结合,确保诉调无缝衔接,及时高效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同时,积极创新审判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智能算法加人工识别的案件分流、“在线审判”等模式,持续提升司法效能。
二是壮大多元解纷工作力量,
推动调解队伍建设做优做强
积极推进司法参与基层治理,通过主动融入、服务党委政府领导下的诉讼解纷源头治理体系,促进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实质化、一体化、前置化建设。2019年,成立诉前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初步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为补充,诉前调解为主导,诉中调解为辅助,司法审判为保障的一站式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近年来,不断拓宽平台,畅通渠道,积极运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主动与社会组织调解机构进行“总对总”对接,先后与市工商联、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天津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等进行对接,共建共享调解资源,丰富解纷方式。与行业协会、商会、律师事务所、专业调解组织等建立诉调联动机制,聘任多名人民调解员,建立起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证员等各类人才的调解员队伍。2024年7月,召开诉前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增补调解员、调解组织聘任签约会,新增6家调解组织、25名人民调解员参与诉前调解工作,不断拓展多元解纷“朋友圈”。
三是探索协同解纷新模式,
着力做好破产衍生案件诉前调解工作
通过自愿报名和审核筛选的方式选任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民调解员,负责提供破产有关纠纷的法律咨询服务,旨在源头化解纠纷。调解员坚持公正中立的原则,主动了解当事人的需求,依据企业破产法,结合衍生诉讼裁判规则或参考典型案例,主动释法说理进行引导,促成调解。对于调解不成转入诉讼程序的案件,调解员及时、主动记录调解日志,向法官反馈协商情况,为后期审判人员处理破产衍生纠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今年8月,运用诉前调解机制,高效化解了一起破产衍生诉讼,既为当事人节省了大量诉讼成本和时间,也促进了强制清算案件的高效审结,有效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四是打造两级法院多元解纷模式,
形成上下联动解纷强大合力
积极探索中院、基层法院两级法院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联动机制,在辖区基层法院建立二中院上诉案件立案前调解工作室,由人民调解员在法官的指导下对上诉案件开展就地调解,将二审立案前调解环节前移到当事人“家门口”,用主动服务减少当事人的诉累,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司法新期待。今年6月,与北辰区法院新村法庭协同配合,通过上下联动、调判结合,成功化解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件,彰显了两级法院联动调解的司法智慧,实现了“1+1>2”的良好效果。10月,与静海区法院协同对接,二审承办法官与调解员主动到当事人家附近的静海镇人民法庭进行现场调解,在承办法官和调解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握手言和并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五是主动延伸司法服务,
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
深入企业开展普法宣传、走访调研,就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劳动争议及合同规范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加强与物业管理协会沟通,提前研判法律风险,就信息共享、纠纷预警、信用修复等推出相应举措。针对劳动纠纷、机动车保险纠纷等问题,发出司法建议书,强化纠纷事前预防、就地化解。
二、下一步举措
1.打造高素质诉调工作队伍
持续提升诉调对接团队能力,通过专业培训、案件研讨、经验分享等方式提升法官业务水平,细化职能分工,实现案件快速精准处理。吸收更多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民调解员和行业调解组织参与纠纷化解,优化诉前调解工作,切实提升诉调对接工作效能。
2.扩大诉调对接适用范围
深化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成果,不断拓展覆盖范围,积极探索将更多适合诉前调解的案件类型纳入调解范围,持续提升协同解纷能力,充分激发工作合力,推动构建诉调对接工作新格局,助推矛盾纠纷前端实质化解。
3.延伸法治宣传司法触角
针对审判中发现的普遍性、复杂性问题,及时提出法律意见,切实加强司法建议、案例宣传、判后答疑工作,总结各类纠纷多元化解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提供:立案庭 刘建奇 李哲